中二病是什么意思【專家教你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lián)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遠離“中二病”,順利度過青春期?
文/蔡蓉
為什么會有“青春期”?
曾有朋友向我傾訴:“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和父母什么話都沒法說到一塊去,問他什么都不說,你說多了,他反過來吼你一句,甚至連走進他的臥室都是不允許的。想約孩子一起下樓散步或周末逛公園,孩子一句‘不去’讓人心塞。孩子的一言一行,總是看起來那么不順眼,回家總是先玩游戲,學習作業(yè)總是磨磨蹭蹭的,非得拖到最后一刻才草草完成。孩子有時還愛慕虛榮,服飾鞋子總是需要買品牌,要跟別人攀比,不順著他,就發(fā)脾氣。看著孩子各種各樣的毛病,心里又著急又挫敗。”
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描述一樣,青春期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情緒反應強烈且不穩(wěn)定,想遠離父母尋求同伴群體認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自我管理和調(diào)控能力不足等。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與大家熟知的身體心理巨變、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也與腦功能發(fā)展的一些特點相關。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關于腦發(fā)展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時期,大腦成熟度只有80%,尤其是杏仁核、前額葉的功能尚不完善,而這兩個腦區(qū)正好與情緒調(diào)節(jié)和自控力息息相關。
基于此,家長們也許能釋然一些,孩子某些言行不是故意來氣家長的,好多時候是他“身不由己”。青春期曾被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視為“急風暴雨”的時期,這意味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可能充滿矛盾和沖突。當然沖突并非都是不利的,有很多實證研究表明低水平的親子沖突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因為在低水平的沖突中,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調(diào)節(jié)、處理人際關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性看待青春期的蛻變和成長
家長如何來應對和處理與正處青春期的孩子的沖突呢?
不被激惹,穩(wěn)住情緒。很多時候,家長會被孩子特異的言行所激惹而暴跳如雷。而當我們自身處于暴怒的狀態(tài)下,是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比如,在上例中提及的“孩子不理人、吼家長”這樣的情形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家長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孩子拒絕,萬一家長碰巧在自身成長經(jīng)歷中有較多被拒絕的經(jīng)歷,這時家長的情緒反應可能還會更加強烈;又或者家長在自己的青春期與自己的父母本身存在很多沖突,而這些沖突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時候,家長青春期的創(chuàng)傷會被觸發(fā),于是情緒將變得失控。所以我們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shù)到10,不急于表達,先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
關注需求,溫和堅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類共同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我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我的言行是如何的。”因為父母的打罵,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的滿足;還有一些威脅言語譬如“再這樣你就滾,別說你是我的兒子/女兒,別跟這些小混混玩,別跟這些差生玩”等等妨礙了孩子歸屬的需求。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當然,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絕不意味著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比如,上例中當孩子要求購買品牌服飾,如果家長認真考慮之后覺得無法滿足或者不想滿足這一要求,可以溫和而堅定地跟孩子說:“我特別理解你想要買這個牌子的衣服,這是在你們同伴中流行的時尚,同學有,你也渴望擁有,可以理解。不過因為×××的原因,我現(xiàn)在不能給你買。”這樣的溝通,家長雖不能滿足孩子物質(zhì)方面的要求,但是滿足了孩子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溝通雷區(qū),理智避開。上例中,家長觀察到孩子一回家就躺在沙發(fā)上玩游戲,總是到了很晚才開始急匆匆地應付家庭作業(yè),家長可能的反應有如下幾種:
命令、指揮、控制型:你!現(xiàn)在立刻馬上給我起來,馬上給我寫作業(yè)去!
警告、訓誡、威脅型:你要是再這樣,不給你任何零花錢和生活費了,看你還怎么上網(wǎng),看你怎么養(yǎng)活自己。
規(guī)勸和說教型:孩子,你這樣是不行的,你現(xiàn)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寶貴的,你的同學都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呢,你趕快學起來,別把時間浪費在玩手機上。這么大了,你要為自己負責,否則將來沒學可上,一事無成。
直接給建議型:我建議你跟你們班學習好的同學聊聊,看看人家回家之后都是怎么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的。然后你把每天回家后要做的事情,列個清單,等所有學習任務完成了,你再玩,而且玩的時間不能太長,要不然影響視力。
批評、責備型:你天天就知道上網(wǎng),玩游戲,作業(yè)根本就一點都沒動,你怎么就這么懶?這么不自覺!你都網(wǎng)絡成癮了吧!
嘲笑、諷刺型:就你這樣的還有資格玩游戲?你要是你們班排名列前茅,我也就不說什么了。可是你看看你在班里成績倒數(shù),還玩什么玩,我真為你感到丟臉!
當家長正在氣頭上的時候,以上這些表達方式可能就脫口而出了。我們不會去管孩子怎么想,他心里是什么感受。但是,此時此刻,當我們處于理智平靜的狀態(tài)下,我們再來看這些話,會覺得很刺耳,很不舒服。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就這樣越來越遠了。當孩子在不良情緒狀態(tài)下時,情緒性的腦區(qū)被激活,大腦皮層被抑制,他們不會去理性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這些表達絕大多數(shù)時候是家長宣泄情緒,卻無法帶來孩子的改變。雖然勸說和建議的方式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是當孩子的內(nèi)在感受不被看見、不被接納的時候,直接的勸說和建議也往往無效。
重新聯(lián)結,開啟溝通。很多家長開始尋求幫助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已經(jīng)放棄跟父母交流了。家長常常熱切又焦急地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么樣?開心不開心?學校里發(fā)生了什么事,跟我們說說唄……”可是孩子完全不予理會。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會更加著急,更加逼問孩子,孩子更不理睬父母,于是,形成一個不良循環(huán)。
事實上,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讓自己平靜放松下來,不要因為氣急敗壞而說一些過激的話。此時應不動聲色地,繼續(xù)默默地關照孩子,看到孩子不愿意說,就真誠地說:“嗯,我看到你現(xiàn)在并不想說,沒有關系的,任何時候你想說的時候,我都愿意聽。”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曾經(jīng)傷透了孩子的心,所以家長需要回顧一下,自己曾經(jīng)的做法是否有不合適的地方,然后誠懇地跟孩子說:“我以前做了什么事,回想起來很不對,我向你道歉,請你原諒。你現(xiàn)在長大了,我也在學習用新的方式與你溝通,我相信我們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好的。”
少講道理,促進表達。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jīng)懂得很多道理,很多時候說的話比較偏頗,只是在表達和宣泄情緒。如果父母一聽孩子某個偏頗的言論,就開始板著臉,跟他爭論或者直接教育他,這樣很快就“把天兒聊死了”。家長可以嘗試帶著不評判的態(tài)度去溝通,可能效果會很不一樣——
孩子:我們那個數(shù)學老師,真是糟糕透了,我現(xiàn)在數(shù)學不好全怪他。
家長:哦,你不喜歡現(xiàn)在的數(shù)學老師?
孩子:是啊,我們以前那個老師講課風趣幽默,現(xiàn)在這個老師太嚴肅了,還經(jīng)常批評人。
家長:你不習慣老師這種嚴厲的風格?
孩子:是啊,為什么選這樣的人當老師呢,上課一本正經(jīng)的,不茍言笑的,讓人看了就提不起興趣。我數(shù)學都退步了,我都快急死了。
家長:數(shù)學退步了,你自己也很著急,其實你也很想學好。
孩子:當然啦!唉!沒辦法,老師也沒法換,那只能我自己適應適應了。
共同協(xié)商,達成共贏。當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要求面臨沖突時,雙方都想贏,這是常見的親子之間的權利爭奪。如果父母總是贏,孩子會怨恨或者是將來在社會競爭中他不敢贏;如果孩子總是贏,孩子就學會了利用發(fā)脾氣或威脅來控制父母,發(fā)展出諸多不良行為。所以這個時候可以采用協(xié)商共贏的方法。例如前文孩子一回家就玩游戲,作業(yè)拖到最后草草完成。家長不妨這樣去和孩子協(xié)商。
家長:我注意到你每天都完成作業(yè)了,這一點很好,但我覺得你回來玩游戲的時間很長,開始寫作業(yè)的時候,精力已經(jīng)不足,寫作業(yè)的速度和準確性都下降了。我建議你先寫作業(yè),再玩游戲。
孩子:我之前每次玩游戲,你臉色都特別不好,而且還總在旁邊嘮叨,其實我也很煩這樣。是不是我先寫作業(yè),再玩游戲,你就不這樣啦?
家長:嗯!
孩子:假如我作業(yè)都完成后,你是否可以允許我暢快地玩一小時,不干涉我?
家長:很高興你愿意先寫作業(yè),我覺得你玩游戲1小時還是太多了,你需要早點休息。玩半個小時吧,并且要在11點鐘睡覺。
孩子:那如果我作業(yè)完成得又快又好,并且保證在11點鐘睡覺,我可不可以玩45分鐘?
家長:我同意,那我們可以執(zhí)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再做調(diào)整。
在這樣的協(xié)商溝通中,因為孩子參與了決策過程,所以他會更愿意去執(zhí)行。當然執(zhí)行的過程中肯定也會有問題,家長和孩子還可以繼續(xù)協(xié)商改進,不斷達成共贏。
美國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創(chuàng)建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倡導從互動關系的視角看待個體所呈現(xiàn)的問題。薩提亞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癥狀”,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個人達致“身心整合,內(nèi)外一致”。薩提亞治療模式中有一個基本理念: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所以,青春期的親子沖突也不是問題,將親子沖突解決好,對家長對孩子而言都是蛻變和成長。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