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壽福壽連連(太平人壽福壽連連交滿了可以全部取出來嗎)

上市險企開門紅“產品戰”看點:“特意推新”轉向“升級保障”(1)
2018年已經收官,2019年1月份的開門紅“產品戰”已經到來。但與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一些轉型走在前面的大型上市保險公司不再單純為開門紅推出某種特定產品,而是將競爭點轉向升級產品的保障功能。
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認為,通過產品升級或調整產品結構,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度的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保險業結構調整進入更廣更深層次的一種體現。2019年,保險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開門紅產品保障屬性再升級
今年開門紅產品與往年不同的是,上市險企不再單純為開門紅推出某種特定開門紅標簽產品,而是審時度勢地進行升級策略。
從長城證券整理的國壽股份、平安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這5家上市險企旗下壽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來看,各險企2019年開門紅產品逐漸從理財型向長期保障型轉型。
從不同公司來看,國壽股份推出國壽鑫享金生年金保險A款以及國壽鑫享金生年金保險B款等產品,升級保障功能;平安人壽推出高端產品財富金尊、金璽人生和金瑞人生等產品;太保壽險推出鑫滿意等產品;新華保險宣布推出行業首款特定心腦血管疾病專項保險 推出3套特色鮮明的保險產品計劃,以豐富產品組合體系,為客戶提供全程、全面、全家的風險管理服務;中國太平推出卓越智臻終身年金保險和福壽連連等產品。
“2019年開門紅產品落地,行業整體時點晚于去年,管理層淡化時點考核,長期利好行業穩定發展。國壽股份率先于去年12月上旬完成開門紅第一輪鑫享金生系列試銷,預售新單約為350億元。平安人壽則堅持“產品結構多元化、支持機構穩健發展”策略,合計22款產品豐富產品線深度。”申萬宏源證券研報提到。
劉文強認為,產品結構調整會使保障型產品、健康險產品大幅增加,理財險型產品相對減少。但短期內,2019年開門紅仍然是以理財型產品為主,開門紅的第二階段將是看保障型的產品的角逐。
申萬宏源證券研報預計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太保人壽、新華人壽2019年首月代理人渠道新單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9.0%、3.0%、-11.0%和-14.3%,主要受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的影響,但在長期保障缺口存在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保障類產品的需求依舊可期,儲蓄托底、加碼保障或將成為未來開門紅的主流形態。
總體來看,上市險企積極部署2019年開門紅銷售,以年金型產品為主,理財與保障均有銷售,保障類產品在開門紅銷售中的重要性提升。
健康險或成開門紅新動能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上市險企開門紅產品保障屬性的提升,各險企加大健康險的推動力度,該險種或成2019年開門紅保費增長的新動能。
2018年行業健康險的快速增長也反映出市場對健康險需求旺盛。2018年行業健康險累計同比增速從1月份的-16.79%升至11月份的23.22%,自去年6月份以來,逐月同比增速均高于15%。月度同比增速持續向好,下半年各月平均同比增速為41.06%,10月份的同比增速為45.54%。
從各上市險企已經披露的去年數據來看,健康險也呈現快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中國太平健康險業務收入148.11億元,同比增長114.50%,占比遠高于2017年中期的7.7%,高達14.8%;中國平安長期健康險收入446.91億元,同比增長40.04%,是除年金險以外增長最快的險種;中國人壽健康險業務收入480.9億元,同比增長28.84%,占保險業務的13.34%;新華保險健康險業務收入222.29億元,同比增長33.9%,健康險拉動了保費收入的增長。
從監管導向來看,134號文規定了保險公司設計產品的原則,強調保險要以保險基本原理為根本,重點發展長期保障型險種,各大險企也因此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型產品,加大保障型產品的銷售力度,推動價值率不斷提升。以中國平安為例,長期保障型保單的新業務價值率大幅領先于其他產品類型。按照首年保費的統計口徑,2018年上半年,長期保障型保單的新業務價值率高達93.6%,價值率遠領先于電網及其他渠道。
長城證券研報認為,總體來看,健康險保費銷售的相對回暖為新業務價值率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行業回歸本源的大背景下,保障型產品處于景氣周期。

停售!43家險企,約145款產品:增額終身壽險,僅2月就有60余款集中下架...(2)
停售!43家險企,約145款產品:增額終身壽險,僅2月就有60余款集中下架...首發于行業資訊這波
增額終身壽“停售潮”
①僅2月就有60余款集中下架
全年停售增額終身壽約145款
②監管劃“三大紅線”
下架的產品很多增額比例超3.5%
③To消費者
還有150款2022年新產品在售
1
增額終身壽“停售潮”
僅2月就有60余款集中下架
1. 2022年至今,43家險企停售145款終身壽險!
雖然,“炒停售”這個事情在行業已經司空見慣,但其實,每次停售背后都有不一樣的故事。
比如,2021年年初掀起的重疾險停售潮,背后是因新版重疾定義公布,進行的產品升級。
詳見《新版重疾定義和發生率表》。
再有,2021年中旬“百萬醫療”的停售潮,背后是短期健康險新規下發,再次強調短期健康險不能保證續保!
詳見《短期健康險花式續保描述全否,不符合要求產品2021年5月1日前全部停售》。
近兩月,在保險人的朋友圈廣為流傳的,莫過于一波又一波的增額終身壽產品停售的消息。
那么,這波停售潮的影響有多少,背后又是因為什么,對消費者來講需要關注什么呢?
今天,我們通過整理的終身壽險產品停售數據,跟大家聊聊這波增額終身壽停售潮的故事。
2. 60余款增額終身壽險,近2月集中下架!
首先,據“13精”不完全統計,從2022年至今,共有165款終身壽險產品停售,其中,萬能、分紅等新型壽險產品20款。
根據對其余145款產品,條款中保額的相關規定梳理,大多數都屬于增額終身壽險范疇。
而且,從時間上看,僅11月和12月這兩個月就有63款終身壽險下架。
其中,60款都是增額終身壽險,占全年下架終身壽險產品的36%。
所以,大家近期看到保險人的朋友圈,廣泛宣傳的增額終身壽險的停售潮,就是從11月開始...
2
監管劃增額終身壽“三大紅線”
下架的產品很多增額比例超3.5%
1. 銀保監會劃定增額終身壽“三大紅線”,不符合的產品立即下架!
從險企的角度看,從2022年至今,共有43家險企停售145款終身壽險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增額終身壽,詳見本文第一張圖。
其中,信泰人壽、百年人壽、瑞泰人壽、大家人壽等公司,下架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較多。
這背后與這些公司依托近年來增額終身壽險的熱銷,大力主推相關產品有關。
而且,這些公司下架的產品大多都是在2021年和2020年開發的居多,一方面說明這些公司布局增額終身壽較早。
另一方面,恐也與早期開發的產品,存在一些監管點名的問題有關。
畢竟,11月和12月,這60余款增額終身壽的集中下架,主要源起于2022年11月中旬,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下發的《關于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
通知要求各家險企立即開展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專項風險排查工作,凡是存在下述三項問題的產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
一是,增額比例超過產品定價利率
二是,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超過公司近5年平均投資收益率水平
三是,產品定價的附加費用率假設明顯低于實際銷售費用等。
2. 監管連續多次通報產品問題:增額利率超過3.5%,存在噱頭營銷...
監管之所以嚴控這三條,可能是想從源頭杜絕增額終身壽險的銷售亂象,也防止險企盲目追求規模,忽視利差損風險。
比如,此前監管就曾多次對人身險產品問題進行通報。
其中,提到一些公司銷售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存在保障程度低、長險短做、變相理財等風險。
同時,還指出一些公司的增額利率超過3.5%,易與產品定價利率相混淆,詳見《2022版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
為幫助消費者厘清增額終身壽險的相關概念,精算師協會也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大家警惕增額終身壽險誤導宣傳。
其中,就提到“增額終身壽險復利3.5%”是一些銷售宣傳中經常出現的話語,但這里的3.5%并不是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
3. 這批集中下架的增額終身壽,不少增額比例都超3.5%!
所以,這波下降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可能多少觸碰到前文提到的,監管給增額終身壽劃定的“三大紅線”。
①增額比例超過產品定價利率,這一點就有不少險企涉及。
“13精”在梳理這60余款停售的產品中,發現至少有25款的增額比例超過3.5%。
比如,上圖就是某壽險公司停售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增額比例高達4%。
其他的增額比例還有很多在3.99%、3.8%、3.7%,如果大家想看這些產品的具體增額比例,可以文末留言。
②就是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超過公司近5年平均投資收益率水平。
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險企,本身投資規模和方式有限,投資收益率的波動較大。
詳見《2021年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排行榜》
再加上,現在低利率環境延續,更容易出現成本收益倒掛的現象。
據資管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介紹,2021年壽險業利差僅為0.3%。
根據上市保險公司年報數據,截至2021年的過去5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基本保持在5%左右,但2022年,由于權益市場的大幅波動和震蕩下行,過去5年的平均收益率可能低于長期精算假設的5%。
詳見《這十年·保險資金:平均收益率5.28%!難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所以,這次增額終身壽的停售潮,主要還是源于監管出手整頓市場亂象。
3
To消費者:這波停售不必慌
還有150款2022年新產品在售
1. 消費者關心的兩大問題:已買的產品,和未來的產品?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關心的可能主要有兩點,一是已經購買的產品影響如何?二是這批產品下架后還有好的增額終身壽險么?
對于已購買的產品,大家不用過多擔心,一直以來,監管都要求險企對任何停售的產品,要繼續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這一點即使是曾經被采取風險處置措施的公司也不例外!
詳見《與安邦的結束接管不同!一批職業經理人獲批“掌舵”,華夏、天安壽、天安財、易安,破產重整,資產包轉讓,陸續進入下一階段!》。
其次,這批下架產品的數量看上去雖多,但是,如前文所說大多都是早期開發的產品,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問題。
而且,單從2022年新開發的終身壽險產品看,就有170款之多,其中,150款都屬于仍舊在售的狀態。
這些產品中還有很多大公司的產品,而且,也都是增額終身壽險,增額比例也有3.5%。
當然,大家可能會說那增額比例不重要,關鍵是現金價值能不能有之前的產品高。
是的,近期股債雙殺,基金虧損,理財破凈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的增額終身壽險有確定收益,且收益還不少,確實吸引了一眾消費者關注。
但是,對于高收益和高風險,大家也要有自己的判斷。
畢竟,相信一切穩賺不賠,沒有風險都是不切實際!
這一點,在11月22日開幕的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回應近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時也有提及。
這個問題下期我們再細聊~
2. 產品停售一直有,未來會越來越好...
最后,要說的是其實產品的停售一直有,大家也無需過度解讀。
從2015年至今,終身壽險停售的產品就有958款之多,2017年的時候停售的產品比現在還多。
如前文所說,無論何時停售的背后,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但都為行業向好發展奠定基礎。
比如,2015年和2017年的時候,停售的終身壽險大多是分紅和萬能型產品,與當時的“保險姓保回歸保障”有關。
總結而言,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文章,能夠了解這次的增額終身壽產品停售,背后源于監管出手規范市場。
所以,這些產品的停售,并不會影響大家的既有利益,從未來角度看,也能讓行業更規范的同時,降低風險。
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好的投資資產確實難得,而保險產品作為長期投資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大家也要謹慎認真選擇產品。
最后,說句閑話吧,哈哈,這是“13精”為2023年壽險業“開門紅”系列寫的第二篇文章。
之前的是《2023年開門紅“銀保”為王,連續4年增速超10%,年末規模有望突破1.3萬億,頭部險企紛紛發力打造“新銀保”~》一文。
后續,我們還會繼續從渠道、產品等方面,再跟大家聊聊~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css-1any501{box-sizing:border-box;margin:0;min-width:0;max-width:100%;height:auto;background-color:#FFFFFF;width:40px;height:40px;border-radius:50%;}行業資訊保險圈兒的大事小事